|
|
|
您当前的位置:本地通首页 > 本地文化 > 建昌年俗

建昌年俗

关键词:建昌年俗    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
  • 相关机构: 建昌年俗
  • 电 话:
  • 网 址:http://www.jianchang.ccoo.cn
  • 感谢 zhaoccoo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
  • 点击率:4359

   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

    蒸豆包
    旧历的年底,建昌的人大都这样过的。当冬日已进腊月,最晚要在腊月二十三小年以前要蒸好豆包(又叫淘米),蒸豆包是很麻烦的,需要淘米,烘干,再将大黄米、小黄米、黄色的玉米磨制成米面,在火炕上准备几口大缸放好,再准备好大盆,富裕的家庭可以掺和玉米面少些,这样蒸出的豆包会很粘的,但掺和的也不要太多,多则“塌锅”——就是不好将豆包从蒸屉中起出来。和面是很讲究的,一般要看人的性格,听老人讲性子急的人和出的面,可能很酸的;而性子慢的人和出的面,可能是不会“发的”——发酵。和面水也是有讲究的,不能太热,热了可能将面烫了,也就是面熟了,这样做出的豆包会夹生;和面水也不能太凉,凉了,也可能是不会“发的”。所以和面的人 一定要有经验。一般来说,和面、蒸馅、包做、再有就是加火、放屉、起豆包需要请人帮忙的。我们蒸豆包是会叫县外的人不理解的,他们认为蒸豆包也不需要搞那么多呀,动则小做几十斤,大做几百斤,从腊月可以吃到第二年的五一,其实他们那里知道,我们建昌县是革命的老区,但老区人有自己的生活方式,粗粮细做调剂生活,这不能不说我们建昌县人热爱生活,会在平淡的生活中体验人生活的新意。
    扫房
    扫房本来是农历腊月二十四的,但我们的建昌大约是在淘米之后的若干天里。那一天,庭院的里里外外,屋子的犄角旮旯儿,家具摆设、杯盘器皿,该擦的擦、该扫得扫、该洗的洗全家一齐动手。据《吕氏春秋》记载,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。扫房南方叫“扫尘”, “尘”与“陈”谐音,“扫尘”蕴含人们“推陈出新”、“辞旧迎新”、“破旧立新”的愿望和企盼。春节“扫房”,其用意就是清洁环境,还要把一切霉运、晦气扫地出门。所以建昌人相当重视,也乐此不疲。这一风俗至今仍保持顽强的生命力。无论街里还是山沟,忙碌还是清闲,懒惰还是勤快,我们建昌人都要抽出时间,仔仔细细打扫一下自己的家和街道。
    贴春联
    春联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。宋代诗人王安石在《元日》中写道:“爆竹声中一岁除,春风送暧入屠苏。千门万户瞳瞳日,总把新桃换旧符。”这首诗中的新桃和旧符便是春联的原型了。春联也是对联的一种,其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,从五代十国时开始,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一千多年了,但它的最鼎盛时期还在明清两代。
    贴门神
    门神也是和春联有着同样地位的一件春节必备品,但是随着文化的发展,它已经不多见了。
    贴窗花
    中国剪纸艺术是一门古老的手工艺术,也是我国一种优美的民间艺术,有着悠久的历史,它根植于广大人民群众之中,历来为人们所喜闻乐见,流传至今已经有近两千年的历史了。剪纸艺术作为民俗的一部分,在民间正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存在、发展着,时至今日它的旺盛的生命力得到了极大的显示。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,一把剪刀,一张小纸,就能裁出具有浓厚生活气息的剪纸作品。如小狗、小羊等十二生肖之中的动物,它们各个惟妙惟肖,犹如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作。在春节这个喜庆的日子里,我们就能在各家各户的窗户上看到各具特色的剪纸作品——窗花。
    年画
    除了在门口贴春联、贴门神,在窗户上贴窗花,欣赏年画也是春节的一件大事。这一张张年画为家家户户增添了几分和谐安详的气息。旧时,家家户户在春节里,由大门到厅房,都贴满了各种花花绿绿,象征吉祥富贵的年画,新春之所以充满欢乐热闹的气氛,年画起了一定的作用。大抵比较富贵人家,在厅房总喜欢悬挂老寿星、紫微星、福、禄、寿等。梅兰竹菊等花鸟图,自然亦在欢迎之列。现在街市上较常见的就有《子鱼卧莲》(一个胖娃娃,手抱着一个大金鱼,卧在莲花上嬉戏)、《凤凰来仪》。
    压岁钱
    说来说去,还是得回到春节孩子们最期盼的一件事上,那就是发压岁钱了。关于压岁钱,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。古时候,有一种小妖叫“祟”,大年三十晚上出来用手去摸熟睡着的孩子的头,孩子往往吓得哭起来,接着头疼发热,变成傻子。因此,家家都在这天亮着灯坐着不睡,叫做“守岁”。
    有一家夫妻俩老年得子,视为心肝宝贝。到了年三十夜晚,他们怕“祟”来害孩子,就拿出八枚铜钱同孩子玩。孩子玩累了睡着了,他们就把八枚铜钱用红纸包着放在孩子的枕头下边,夫妻俩不敢合眼。半夜里一阵阴风吹开房门,吹灭了灯火,“祟” 刚伸手去摸孩子的头,枕头边就迸发道道闪光,吓得“祟”逃跑了。第二天,夫妻俩把用红纸包八枚铜钱吓退“祟”的事告诉了大家,以后大家学着做,孩子就太平无事了。
    原来八枚铜钱是八仙变的,暗中来保护孩子的。因为“祟”与“岁”谐音,之后逐渐演变为“压岁钱”。到了明清,“以彩绳穿钱编为龙形,谓之压岁钱。尊长之赐小儿者,亦谓压岁钱”。所以一些地方把给孩子压岁钱叫“串钱”。到了近代则演变为红纸包一百文铜钱赐给晚辈,寓意“长命百岁”。对已成年的晚辈红纸包里则放一枚银元,寓意“一本万利”。货币改为纸币后,长辈们喜欢到银行兑换票面号码相连的新钞票给孩子,祝愿孩子“连连高升”。
    中国结
    遍穿大街小巷,随处可见中国结的身影,传说中国结是由一个和尚在闲暇之余用一根绳编出一个整结,然后串上名贵的佛饰品,在安上编出“王”字的穗,流传至今。当时的和尚,为了体现他“一心一意”向佛所以是用一根线编出来的,穗上为了体现他“至高无上”的信仰故编出“王”字。后来,逐渐流入社会,中国结的意义也从信仰改变为中国人对亲情、友情、爱情的“一心一意”及拥有者“至高无上”身份的象征。从大至小,从粗到细,大红色的中国结透露出中国文化的深邃。
    祭灶王爷
    每年的腊月二十三,整个东北乃至华北地区,都要去祭灶王爷。尤其大青山附近的居民都要去贺杖子乡的灶王宫祭祀灶王爷。实在距离远的在家摆香案祭祀。祈求灶王爷“上天言好事,下界保平安”。给灶王嘴上抹点蜂蜜,祈求好话多说,坏话不说。

赞助商提供的广告
纠错信息:(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)
电话:010-61744288 传真:010-61744288 邮箱:union#ccoo.cn
地址:北京市昌平区北七家宏福大厦1007室 邮编:
Copyright © 2004-2024 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  技术支持:城市联盟
不良信息举报中心
='{"id":"10"}'>